2月4日,2024年西安市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召開。會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和全國、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部署,認真總結2023年工作,科學分析當前形勢,安排部署2024年重點任務。西安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馬勝利作工作報告。
會議強調,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和省交通運輸廳的大力支持下,圓滿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全年累計完成交通投資259.28億元,超年度投資計劃的19.48%,進一步夯實項目支撐、完善路網布局、做強樞紐功能,重點項目建設提速提效。積極申報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項目,我市成功入圍2023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獎補資金支持城市,為全國25個支持城市中獎補資金計劃最多的城市。
實施省道101等三條干線公路網樁號敷設及標志調整工程245公里,完成國道108周至山區段等大中修及預防性養護43.61公里,開展國道312等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103公里,創建國道210灃峪山區段高質量美麗公路42.5公里,省道101水毀修復工程19.014公里主體完工。完成農村公路“以獎代補”建設項目,超年度投資任務的6.3%,居全省第一,創近10年最高。長安區長安大道、鄠邑區甘曹路入選陜西省“十大最美農村路”。
新開公交線路15條,優化調整36條,其中新開社區巴士9條,累計開通21條,有效解決243個社區9000余名市民公交地鐵出行接駁需求;新開371路、303路等公交線路,有力服務城市北跨發展和西咸一體化戰略。開通定制公交線路60余條和2條需求響應式公交;創新打造田家灣、浐河站2處公交港灣“微樞紐”;西安-咸陽公共交通乘車刷卡實現同城同待遇優惠。地鐵運營線路9條311公里,2023年日均客運量約354.6萬人次,客流強度居全國前五。
全市200余處醫校周邊交通優化提升治理已經完成,并推廣錯時共享停車場92處、停車位22898個。全市建制村通客車率100%,積極整合客運站點和運力資源,開展客車代運郵件快遞服務,有效解決群眾便捷出行、物流配送、郵政寄遞“最后一公里”問題。2023年長安區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城鄉交通一體化示范縣創建單位,閻良區獲評省級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樣板縣,西安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水平通過國家5A級標準驗收。
建立全市客運市場整治“三單一督導”、市區聯動、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制定客流重點區域“一點一策”方案,疏堵結合嚴查嚴處。建成行業安全風險監管平臺,在全市旅游、出租、危運及班線客運等167家企業推廣使用。全年累計淘汰老舊柴油貨車2755輛,超年度任務31.8%。推進重點行業VOCs(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替代,全市在色漆環節使用水性涂料且符合技術要求企業451家,超年度任務126%。
會議指出,2024年,全市交通運輸工作要對標市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八個新突破”戰略性舉措和全國、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圍繞加快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運輸體系,持續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構建集約高效運輸體系、提升行業監管服務效能、推動智慧交通加速發展、促進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全面推動西安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中省市協調機制作用,進一步充實市級專班力量,強化統籌調度和督導檢查,及時協調解決難點問題。圍繞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運營機制“一體化”,優化完善工作方案,建立清單、倒排工期、細化責任,全方位跟蹤管理,全周期績效評價,確保中省市重點項目高質量落實、落地、取得實效。
持續實施中省在建項目全方位跟蹤服務,協調推進機場三期、西十、西延、西康高鐵和西安東站加快建設,加快高壓電力線路遷改以及西延高鐵77處重點施工路段征地拆遷工作。協同推進鄠周眉高速、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宮改擴建、兵馬俑專用線建設,力爭上述后兩項工程年底建成通車。積極推進西安城市環線、繞城高速擴能改造、福銀高速西安至外環高速段擴能改造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全力抓好國道210改造及西戶路項目建設方案優化工作。
聚焦西安陸港空港“雙核”、陸空公鐵聯運“雙鏈”,加快推進補鏈強鏈28個重點項目建設,重點完成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配套項目、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口岸及貨運區工程等一批樞紐項目建設。創新推動綜合貨運組織模式,加快建設公鐵聯運型和陸空聯運型綜合貨運樞紐,完成一批應用于交通樞紐的新能源裝卸、光伏發電、充換電等綠色設備,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轉變。促進郵政快遞業加速發展,加快第三批“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創建。
加快推進國省干線公路養護管理提質增效,持續提升公路安全通行水平、行業管理效能和公路服務品質??v深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指導區縣科學編制農村公路建設計劃,組織高陵、閻良、藍田積極爭創“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利用農村公路沿線閑置土地資源,拓展停車、充電、購物、旅游咨詢等服務功能,不斷深化農村公路“交通+”品牌,促進“交農旅商”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公交專線、定制公交、網約公交、社區微循環公交等多元模式,持續深化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融合銜接。積極推廣“定制客運”“旅游直通車”“共享交通”等客運新模式,探索推動“大站集散”向“多點串聯”轉變。加快完成高新有軌電車試驗線、地鐵8號線、10號線一期、5號線一期東段、6號線一期南段運營前各項工作,確保線路如期開通運營。
加強公眾出行需求與服務資源的數據銜接,提升交通大數據服務能力,整合公交、地鐵、出租車等多種交通數據資源,促進實現公共交通出行一鍵預約、一碼支付。推動公路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完善公路網管理與應急指揮系統,多點位布設路網運行監測點位設施,建設高陵、藍田分中心。推進7000余輛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淘汰工作,優化完善在建工地和轄管公路揚塵污染治理,著力構建綠色交通發展體系。(通訊員關華波)